
圖為僜人婦女服飾。
僜人,生活在西藏邊境地區的一個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西藏東南部察隅一帶的額曲、察隅曲、格多曲和杜萊曲流域,即現在的察隅縣上、下察隅鎮。
在兩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僜人經歷了父系氏原始族群到農奴制社會再到現在的社會主義社會,其服裝及裝飾也同樣由起初的樹葉、獸皮等物遮體,到現在的色彩多樣的僜人服飾。
僜人男士上衣是對襟無領無扣的長坎肩(長及膝部),有的穿白襯衣或小背心。有的披一條披肩,從胸前交叉披向腰后,白天可御寒,夜晚可覆蓋。頸上一般戴銀質項圈或獸骨。成年男子留長發,頭頂系結,用布帶纏頭,布帶分白色和黑色,青年男子用白色布帶纏頭,年長者用黑色布帶纏頭。左肩斜挎砍刀,右肩斜挎裝煙桿的挎包。
僜人婦女的上衣短而瘦小,以黑色為主加彩色條紋圖案。下身著長至腳踝的筒裙,筒裙分兩層,用布帶扎結。頭飾挽發髻盤于頭頂,發髻上插上雕花銀簪。胸前常佩戴三種形狀不同的飾物:一種為形似燈籠的“八紋得剛”,代表吉祥;一種叫“阿仍”,是由多根細環繞在一起的銀圈;還有一種是將銀元鑿洞,串聯掛在胸前。僜人婦女普遍喜歡外形粗大,做工精巧的純銀手鐲。
另外,僜人歷來把銀飾視為高貴、富有和華麗的裝飾品。一個盛裝的僜人婦女一身珠光寶氣,走起路來環佩叮當,別具風采。僜人成年男女均戴比較大的耳環,他們認為耳環是一種裝飾美。僜人老婦頗為喜歡叫“勾達白”的大耳環。而且,無論男女,僜人出門總喜歡在肩上挎一個用棉織成的挎包。挎包色彩鮮艷,風格淳樸,將鑿出洞的銀幣,有序地編織于包帶上,具有濃厚的民族特色,挎包圖案有各種精美的圖形,形象逼真,栩栩如生。
責任編輯:張國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