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縣委〔2016〕15號
中共察隅縣委員會 察隅縣人民政府
印發《察隅縣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實施方案》的通知
各鄉(鎮)、縣(中、區、市)直機關,企事業各單位,各人民團體:
經縣委、縣政府領導研究同意,現將《察隅縣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實施方案》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抓好貫徹落實。
中共察隅縣委員會
察隅縣人民政府
2016年4月15日
察隅縣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實施方案
根據自治區扶貧開發工作會議、林芝市扶貧開發工作會議、察隅縣扶貧開發會議和察隅縣扶貧開發工作會議上的講話精神,結合林芝市“1693”和察隅縣“1456”精準扶貧工作思路,切實把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作為新階段扶貧開發工作的重要載體,不斷提高扶貧開發精準度,最終實現我縣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在2018年全部脫貧的目標?,F結合我縣實際,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導思想
我縣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扶貧開發的戰略思想為指導,圍繞察隅縣“1456”脫貧工作思路,大力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確保如期完成扶貧脫貧任務,為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斗目標奠定堅實基礎。
“1456”脫貧工作思路:圍繞如期脫貧目標,即到2018年現行標準下的6160人貧困人口如期全部脫貧,貧困群眾共奔小康不掉隊。堅決打贏四大脫貧攻堅戰,即實施產業脫貧攻堅戰、基礎脫貧攻堅戰、安居脫貧攻堅戰、保障脫貧攻堅戰等四大脫貧攻堅戰。嚴格落實五個精準要求,即精準識別,找準扶貧對象;精準分析,找準貧困原因;精準施策,找準脫貧路子;精準落地,確保扶貧實效;精準管理,實現如期脫貧。強化六項組織保障,即落實領導責任、創新脫貧機制、強化資金保障、夯實基層基礎、強化宣傳引導、嚴格監督問責。
二、奮斗目標
總體目標:以2018年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為引領,進一步鞏固溫飽成果,改善農村生態環境和基本公共服務能力,縮小城鄉和區域發展差距,力爭到2018年完成1431戶6160人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的脫貧任務,穩定實現貧困戶“三不愁”(不愁吃、不愁穿,不愁住)、“三有”(教育保障、醫療保障、社會保障)、“五享有”(享有穩定的吃、穿、住、行、學、醫、養保障,享有和諧的安居樂業環境,享有均衡的基本公共服務,享有較為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享有充分的宗教信仰自由和宗教需求保障),基本消除連片特困現象。
年度目標:到2018年實現全部建檔立卡戶脫貧的目標,2016年脫貧2210人(竹瓦根鎮370人,上察隅鎮280人,下察隅鎮300人,古玉鄉260人,古拉鄉300人,察瓦龍鄉700人),2017年脫貧2365人(竹瓦根鎮241人,上察隅鎮300人,下察隅鎮500人,古玉鄉174人,古拉鄉350人,察瓦龍鄉800人),2018年脫貧1585人(上察隅鎮132人,下察隅鎮298人,古拉鄉347人,察瓦龍鄉808人)。
三、基本原則
堅持黨委領導,政府主導的原則。充分發揮各級黨委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作用,為脫貧攻堅提供堅強的政治保障,充分調動社會各方力量,建立“五位一體”的大扶貧格局,激發貧困戶自身活力,引領市場、社會協同發展。
堅持因地制宜、精準施策的原則。全面落實“六個精準”要求,堅持因村因戶因人施策,充分發揮貧困戶主體作用,因地制宜的實施幫扶措施,確實做到“扶真貧、真扶貧”。
堅持群眾主體,自力更生原則。發揮貧困群眾的主體作用,調動貧困群眾積極性、主動性和參與性,激發貧困群眾的內在動力,引導貧困群眾參與扶貧、自主扶貧,變“要我扶貧”為“我要脫貧”,從思想上解決貧困問題。
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原則。強化貧困戶建檔立卡戶動態管理工作,做到政策到戶、脫貧到人、有進有出,明確脫貧標準和程序,確保脫貧結果經得起檢驗,真正實現貧困戶增收。
四、打贏四大攻堅戰
(一)產業脫貧攻堅戰
大力發展特色農牧業、生態旅游業、藏醫藏藥業、文化業、民族手工業和中低產田改造,帶動貧困群眾增收致富,實現2016年-2018年664戶3025人產業扶持戶和340戶1556人異地扶貧戶的脫貧目標。
1.產業扶持。堅持“輸血”與“造血”相結合,探索建立產業覆蓋貧困人口的利益聯結機制,大力發展貧困鄉(鎮)、村特色優勢產業,著力打造集“產、加、銷”為一體的特色產業扶貧體系。一是大力發展特色農牧業。大力發展優質水稻、小雜糧、城郊蔬菜、藥材、生豬、牦牛等特色種、養殖產業,積極引導農牧民發展木耳、天麻、靈芝、鐵皮石斛等高附加值的經濟作物栽培;依托桑昂曲宗生態農業有限公司龍頭企業市場優勢,大力發展農產品深加工業,延長特色農牧產業鏈條,進一步促進農牧民增收。二是大力發展旅游產業,依托我縣獨特自然氣候優勢,大力發展民俗村、農家樂、生態觀光等特色鄉村旅游及相關服務行業。
到戶產業:緊瞄貧困村、貧困戶,根據產業分布特點,按照其致貧原因,統籌規劃,分類指導,對癥下藥,對每戶貧困戶實施1-2個優勢產業,確保其增收脫貧。一是城郊蔬菜產業帶。圍繞縣城(竹瓦根鎮)和五鄉鎮附近村,實施城郊蔬菜產業,拓寬收入渠道;二是大力發展養殖業。圍繞古玉鄉、竹瓦根鎮日東片區、古拉鄉繞羅片區和覺布如片區發展牦牛養殖業;圍繞下察隅鎮、上察隅鎮和竹瓦根鎮發展生豬、藏雞養殖;圍繞古玉鄉、古拉鄉和察瓦龍鄉發展藏香豬養殖業;三是發展特色種植業。大力發展優質水稻、雜糧、核桃、水果、藥材等特色種植業;四是大力發展旅游業。圍繞察瓦龍鄉阿丙村、嘉興和滇藏新通道,下察隅鎮僜人區發展旅游業。
探索“合作社+”精準扶貧模式。積極培育扶持龍頭企業和農牧民專業合作組織,形成產業覆蓋貧困人口的利益聯結機制。整合各種資源,形成扶貧合力,探索“企業+合作社+貧困戶”、“合作社+貧困戶”等精準扶貧模式。讓農民“入股”合作社,使專業合作社充分發揮信息共享、能力互補、技術傳遞和產業開發等功能,將分散的土地連成片,把分散的農民抱成團,把分散的資金捆在一起,將千家萬戶的農民與千變萬化的市場連接起來。積極探索創新,把精準扶貧的產業扶貧項目按照資產收益式扶貧的模式與龍頭企業、致富能人、合作社對接,通過“政府+銀行+合作社+貧困戶”的模式推進精準扶貧專項貸款工作,引導貧困戶將扶貧資金、流轉的土地以農戶入股等形式整合投入到發展勢頭好、帶動力強的龍頭企業或專業合作社,實現利益分紅,這樣既能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又能持續促進農民增收,還能培育壯大富民產業。
資產收益扶貧模式。創新投資收益扶貧新模式,實施扶貧投資作為“貧困戶股份”模式,以增加貧困戶現金收入。對于財政專項扶貧資金投入形成的資產,將全部以優先股的形式量化給貧困戶,確保貧困戶分紅底線。遵循“誰貧困誰享受”的原則,脫貧后即自動退出,股份將分配給新增貧困戶或者均分給其他貧困戶,繼續履行其扶貧功效?!柏毨艄煞荨蓖怀觥疤鼗荨保鳛橐豁椮毨ПU蠙C制,為貧困戶兜底。
探索電商扶貧新模式。搭建電子商務信息平臺,構建電子商務產業鏈,幫助和吸引貧困戶參與其中,通過教育培訓、政策支持、市場對接、網絡營銷等形式,讓貧困戶直接變為網商,促進貧困戶增收致富。
2.異地扶貧。對于資源匱乏、無法搬遷及無法通過到戶產業項目帶動脫貧的地區,依托城鎮、小集鎮、旅游景區建設,開發建設商租房、賓館、飯店、物流倉儲等異地扶貧開發項目。通過項目建設吸納貧困群眾就業,通過市場化運作,經營收益與貧困戶對接,用于再扶貧,實現異地扶貧。
責任人:康巖
責任單位:縣農牧局、林業局、旅游局、扶貧辦、民宗局、環保局、文廣局、水利局、桑昂曲宗生態農業有限公司及6個鄉鎮。
(二)基礎脫貧攻堅戰
3.微型基建扶貧。針對貧困村水、電、路、訊等基礎設施的“缺項”,本著“缺啥補啥”的原則,制定貧困村、貧困戶穩定脫貧發展規劃,確定扶持項目,將各類扶持項目分類歸口到相關行業部門,整合各類涉農項目資金集中扶持貧困村、貧困戶基礎設施項目建設,徹底改善貧困村、貧困戶發展環境,為貧困村、貧困戶穩定脫貧奠定堅實基礎。主要措施包括:公共基礎設施和通村通組通戶道路提升改造,牧場道路、水渠、機耕道、小型農田基礎設施等到戶基礎設施,實現682戶3093人微型基建扶持戶的脫貧任務;推進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加大農村污水處理、生活垃圾處理的技術投入和資金投入,解決農村臟、亂、差等現象;開展大規模以農田水利為重點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推進灌區續建配套,加快末級渠系建設,解決“最后一公里”問題,促進農業經濟發展;加快實施村內道路硬化工程,解決村民行路難問題,完善農村基本設施配套。
交通運輸部門要加快落實日東、繞羅、察空等片區、察瓦龍鄉格日片區、瓦布片區和上察隅鎮阿扎片區道路通行條件;加快申報古拉至察瓦龍鄉、上察隅鎮阿扎至然烏以及本堆至墨脫等重要省道線路項目;加快古拉鄉、古玉鄉、竹瓦根鎮日東片區、上察隅鎮阿扎片區、察瓦龍鄉格日、目巴片區等牧場道路建設的前期工作;提升所有通村、通組公路等級。
水利部門要加大古拉、察瓦龍水利灌溉工程建設,解決貧困地區農業缺水問題;加強飲水工程的維修管護,解決貧困戶的飲水困難問題,確保群眾飲水條件得到保障;積極與國電等企業集團主動銜接,做好松塔電站、俄米電站、轟東電站等重點水電項目的服務協調工作,爭取大型水電項目早日開工建設。
農電公司要加快推進農牧區電網改造工程,抓好小型電站的維修管護工作和農村電網升級改造工程,確保到2018年農牧區人口用電率達100%。
電信移動等通訊部門要加強通訊設施建設,盡快解決偏遠的鄉鎮村莊沒有通訊信號的問題,確保全縣村莊和公路沿線通訊信號全覆蓋;加快鄉村寬帶網絡基礎設施建設,推進鄉村寬帶覆蓋多渠道化,確保2017年實現全縣行政村寬帶全覆蓋。
責任人:邊巴次仁
責任單位:縣發改委、住建局、扶貧辦、交通局、水利局、文廣局、電信局、移動公司、電力有限公司及6個鄉鎮。
(三)安居脫貧攻堅戰
針對建檔立卡貧困戶居住條件差、生產資源匱乏和“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的區域實施貧困戶房屋提升改造和易地扶貧搬遷工作,解決180戶980人易地扶貧搬遷戶的貧困問題。
針對住房安全隱患大、居住條件落實的貧困戶繼續推進農村危房改造,逐步完成農村危房改造任務,讓村民居有其所,全力保障農村基本生活;開展庭院整治,危房改造,生產生活資料購置(家具、家電、農機等),提升群眾生活水平;生產資源匱乏“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的區域采取以地域上相連的人口聚居區(村、村民組、自然村)為單元的整體遷出方式進行易地搬遷。
4.易地扶貧搬遷。一是堅持與推進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相結合,與發展旅游等特色小城鎮相結合,與基礎設施向下延伸相結合,遵循方便就醫、就學、就業原則,尊重村民意愿,合理選擇搬遷安置點。二是注重保護民俗文化風貌,彰顯區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確保搬遷群眾基本公共服務得到保障。三是通過實施產業扶持、技能培訓、就業創業等幫扶措施,讓搬遷的每一個勞動力都找到致富門路,積極穩妥讓搬遷農戶“搬得出、留得住、能就業、有保障”。
責任人:尼瓊
責任單位:縣發改委、安居辦、國土局、扶貧辦、住建局及6個鄉鎮。
(四)保障脫貧攻堅戰
通過政策保障,實現1506人教育扶持戶(幼兒園27人,小學765人,初中304人,高中168人,中職3人,大學183人,研究生1人,兩后生55人)、476戶571人醫療扶持戶、294戶371人轉移就業扶持戶、381戶472人生態補償戶(生態保護員373人)、99戶474人信貸扶持戶和3392人社保兜底扶持戶的脫貧任務。
5.教育扶貧。一是繼續貫徹落實15年教育(學前教育3年、小學6年、初中3年、高中或中職教育3年)免費“三包”政策;二是對符合實施職業教育的貧困家庭子女通過免費發展職業教育助其脫貧;三是對當年考取全日制普通高等學校(含獨立學院和民辦高校)的符合申請政府資助金條件的貧困家庭學生,縣財政每年投入一定比例資金用于資助大學生,引導社會各界捐資,充分發揮援藏資金優勢,多渠道籌集貧困生資助資金。積極推動社會力量采取“一對一”的方式幫扶貧困學生,減少因學致貧現象發生,確保所有考入高等院校的貧困大學新生都能順利入學、安心上學,實現就業一人、脫貧一戶。
6.醫療扶貧。建立完善建檔立卡貧困戶醫療救助與大病統籌、商業保險、重特大疾病醫療救助機制,解決確因長期慢性病靠特殊藥物維持治療的、且現有醫療政策無法解決相關治療費用的貧困戶家庭的報銷問題,并由縣財政每年投入一定比例資金用于因病致貧戶的醫療救助,引導社會各界捐資,充分發揮援藏資金優勢,多渠道籌集救助資金。積極推動社會力量采取“一對一”的方式幫扶困難家庭,減少因病返貧現象發生。同時,積極探索通過財政補貼、援藏幫扶、社會捐助的方式予以解決,幫助建檔立卡貧困戶解決因外出治病所產生的交通費、護理費等間接費用。
7.轉移就業扶貧。對于家中有勞動力愿意就業創業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實施建筑、電焊、修理、餐飲、水電安裝、導游等實用就業技能和反季節蔬菜種植、民族手工業等實用技術培訓,實現“培訓一人、就業一人,脫貧一戶”的目標。
8.生態補償扶貧。對家庭中有意愿從事護林員、自然保護區管護員、環境保護監督員、草原(場)管護員、水源地保護監督員等工作的勞動力人口的貧困戶開展生態補償扶貧。
一是全面落實森林、濕地保護補助獎勵政策,讓農牧民群眾特別是貧困群眾受益;二是從每年增量的草原、森林生態補償資金主要用于貧困人口脫貧;三是讓貧困人口參與森林管護、草場管護、濕地管護,使長期受益,有穩定的就業崗位和收入來源。
9.信貸扶貧。對有創業意愿、愿意通過小額信貸發展產業實現脫貧的建檔立卡貧困戶,以小額信貸擔保資金的形式發放一定比例的低息貸款用于貧困戶發展增收。
10.社保兜底扶貧。對于喪失勞動能力、無法通過生產扶持、就業發展、搬遷安置以及其他舉措脫貧的建檔立卡低保和五保貧困戶實施社保兜底扶貧,主要包括:低保戶(喪失勞動能力或無勞動能力的低保戶)、五保戶。
一是繼續推進“五保戶”集中供養制度;二是對無法集中供養或不愿參加集中供養的“五保戶”及喪失勞動能力或無勞動能力的低保戶等特殊貧困人群實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三是研究貧困線和低保線“兩線合一”實施辦法,建立低保補助標準調增機制,逐步把低保線提高到貧困線標準以上;四是及時將貧困人口中符合兜底條件的對象全部納入社保兜底救助范圍,實行動態條件下應保盡保,最終使全縣低保戶、五保戶補助收入全部達到國家貧困線標準當年可比價格以上,實現“兜底脫貧”;五是實施全民參保計劃,全面推進貧困群眾依法參加社會保險,參保費用由政府補貼,確保貧困人口參保率達到100%。
責任人:洛桑群培
責任單位:組織部、宣傳部、財政局、公安局、人社局、教育局、衛生局、民政局、林業局、環保局、工青婦、工商聯及6個鄉鎮。
五、落實五個精準要求
(一)精準識別、找準扶貧對象
按照瞄準對象、突出重點、有進有退、動態管理的原則和“一個都不能少、一個都不掉隊的要求”,做好貧困人口的精準識別工作。各鄉鎮、各村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等各方力量通過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精準識別貧困戶,并建立貧困戶信息檔案,做到戶有卡、村有冊、鄉有簿、縣有數據庫。
(二)精準分析、找準貧困原因
堅持問題導向,針對全縣建檔立卡貧困人口脫貧任務認真分析貧困人口分布現狀,立足察隅縣實際情況,找準“貧根”,結合十項幫扶措施追條對照,分類匯總,準確地確定出我縣各類貧困人口的數量及分布情況,為精準施策提供數據依據。
(三)精準施策、找準脫貧路子
根據建檔立卡數據成果,鎖定對象、分析原因、瞄準目標、精準施策,嚴格按照自治區“六個精準”“五個一批”“八個到位”和林芝市“七個結合”的工作要求,逐村逐戶制定幫扶規劃和脫貧措施對癥下藥,因地制宜,精準施策,確定“一村一策、一戶一案、一人一法”,每戶都有主導脫貧措施和輔助脫貧措施,形成臺賬、實名脫貧、逐步消除、及時銷戶。
(四)精準落地、確保扶貧實效
精準扶貧政策性強,涉及面廣,各單位要嚴格按照縣委、政府的統一部署,認真履行職責,落實分工任務,細化、實化工作措施,實行逐戶銷號,做到貧困到人,對建檔立卡的貧困人口實行動態管理,返貧了重新錄入,做到政策到戶、脫貧到人、有進有出,保證減貧任務和建檔立卡數據對得上、扶貧政策及時調整、扶貧力量進一步聚焦。實行科學評估,明確脫貧標準和程序,保持貧困人口生產生活穩定和收入持續增長,加強對脫貧工作績效的社會監督,建立群眾評價或第三方評估機制,增強脫貧工作績效的可信度。
(五)精準管理、實現如期脫貧
根據林芝市“232”脫貧摘帽目標,我縣要在2018年全面脫貧摘帽,完成6160人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的脫貧任務(2016年脫貧2210人,2017年脫貧2364人,2018年脫貧1585人),為確保各項目標如期完成,要切實加強精準管理,對扶貧對象進行動態管理,實行一戶一本臺賬、一個脫貧計劃、一套幫扶措施,確保扶到最需要扶持的群眾,扶到最需要扶持的地方。各級層層簽訂責任書,層層壓實壓力,積極傳導壓力,確保脫貧任務如期完成。
六、完善組織保障
我縣扶貧開發工作任務艱巨、形勢逼人,全縣各級、各部門要強化組織保障,堅持把扶貧開發工作作為當前及今后一段時期的重大政治任務,把扶貧工作放在心上、扛在肩上、抓在手上,攻堅克難,乘勢前行,確保脫貧攻堅戰役完勝。
(一)落實領導責任
縣、鄉(鎮)各部門主要負責同志是第一責任人,要負總責、親自抓,分管同志要專職專責、專抓專管,形成上下貫通、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責任體系。目前,已設立脫貧攻堅指揮部,指揮部下設5個工作小組全面負責精準扶貧工作,各鄉鎮也已設立扶貧專辦,確保扶貧工作有人抓、有人管。各駐村工作隊要認真履行“5+2”工作職責,協調鄉鎮、第一書記和雙聯戶長切實擔負起重任、落實責任,全身心投入到扶貧開發工作,確保各項政策措施到村到戶到人,早解困、真脫貧、能致富、奔小康。
(二)創新脫貧機制
發揮貧困戶主體責任,發動貧困戶參與、決策、建設、管理、監督等各個環節,充分尊重群眾意愿和民主權利,創新黨員干部精準脫貧幫扶責任機制,推進“黨員干部進村入戶、結對認親交朋友”活動常態化,縣級黨員干部“掛鄉包村到戶”聯系3戶貧困戶,正科級干部“包村到戶”、聯系2名貧困戶,副科及以下黨員干部聯系1名貧困戶,完善貧困戶“四對一”幫扶體制,建立“五位一體”的扶貧機制,充分發揮各行業部門的職責,多管齊下、齊頭并進全面打響察隅縣脫貧攻堅戰。
建立健全符合實際的貧困戶退出機制。一是每戶制定詳細的脫貧年份,做到心中有數;二是做好政策扶持導向,對脫貧人口留出緩沖期,在一定時間內摘帽不摘政策,做到扶上馬、送一程,鞏固脫貧成果;三是按照扶貧對象退出標準和程序,嚴格執行脫貧驗收辦法,確保扶真貧、真扶貧。
(三)強化資金保障
縣扶貧開發工作領導小組要加強對上匯報銜接、對下溝通協調工作,定期不定期召開精準脫貧工作協調會。對上銜接,爭取上級業務部門的資金支持和政策支持;對下溝通、協調,及時解決存在的困難和問題,將均衡性轉移支付、扶貧開發資金、社會資金、各類涉農資金和援藏資金進行統籌整合,推動各類資金向貧困鄉村、貧困戶合理聚集。嚴格監管扶貧開發資金,做到專項預算、專項管理、專款專用,嚴禁擠占、挪用、截留扶貧開發資金,確保全部資金用到刀刃上,落到實處。
(四)夯實基層基礎
抓好以村黨組織為核心的村級組織配套建設,選派政治堅定、作風正派、能力較強、善于做群眾工作的優秀干部到村任第一書記,選配好村“兩委班子”,大力整治軟弱渙散基層黨組織,真正把基層黨組建設成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的堅強戰斗堡壘。把扶貧開發工作與加強干部隊伍建設緊密結合起來,以開展“三嚴三實”專題教育為契機,了解實施情況、解決困難問題。對長期在基層扶貧一線工作、政治堅定、不畏艱難、敢于奉獻、成績突出、群眾公認的優秀干部大力進行表彰鼓勵,讓他們在扶貧開發工作中發揮更大貢獻。
(五)強化宣傳引導
一是加強政策宣傳。以“強基惠民”活動、“五下鄉”活動等為契機,結合黨建三級聯創活動、村(居)干部文化素質提升工程等基層黨組織建設載體,采取多項措施,廣泛深入宣傳中央、區、市關于推進精準扶貧的重大意義和有關政策,使精準扶貧各項惠民政策家喻戶曉,深入人心,更加堅定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心和信心。二是加強思想引導。在實施扶貧開發工作中,堅持開放式、參與式建設的工作方法,通過及時總結并大力宣傳扶貧開發工作的新舉措和經驗做法,樹立示范典型,千方百計地調動農牧民群眾參與扶貧的積極性和能動性,努力破除“等靠要”的消極觀念,激發廣大農牧民群眾斗志,變輸血為造血,變被動為主動,以點帶面,全面推進扶貧工作向縱深發展。三是各攻堅小組辦公室和鄉鎮信息報送員實行“周專報、月報告、季小結、年總結”的匯報制度。
(六)嚴格監督問責
一是完善考核機制。堅持統一領導、統籌安排,客觀公正、科學規范,結果導向、注重實效,鼓勵先進、鞭策后進的原則,每半年組織開展一次專項考核,年終組織開展一次全面量化考核,考核結果作為兌現獎懲、安排下年度扶貧項目增減的重要內容??己斯ぷ鞑扇?/font>“聽匯報、查資料、看項目、訪群眾”等方式,從項目實施、社會幫扶、產業扶貧和資金管理等多個方面進行考核。二是加強日常督查。成立精準扶貧督導檢查組,對扶貧工作實施和管理情況進行經常性檢查,對重大扶貧項目開展定期檢查,重點加強對扶貧項目資金管理使用、項目建設質量和施工進度的檢查,發現問題及時整改,確保扶貧各項工作順利開展。三是加大獎懲力度。對考核中存在完不成上級下達的年度扶貧開發任務,擅自變更下達子項目及投資計劃、扶貧項目未按時保質保量完工、扶貧項目未能如期通過上級驗收、扶貧資金審計和檢查中出現問題、工程建設發生重大質量和安全事故等問題的單位,根據相關規定追究相關單位主要責任人有關責任。四是貫徹落實好《中國共產黨廉潔自律準則》和《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貫徹落實好中央“八項規定”和自治區“約法十章”“九項要求”,自覺加強勤政廉政建設,牢固樹立扶貧資金不敢碰、不能碰的底線紅線意識。五是嚴格脫貧時間,確保脫貧質量。根據貧困戶自身特點、貧困程度,制定詳細具體目標,列出年度脫貧計劃表,建立臺賬,掛圖作戰,倒排工期,精準銷號,穩步推進精準扶貧工作。
中共察隅縣委員會辦公室 2016年4月15日